答:就业协议书是教育部统一印制的,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所在高校三方签订的就业协议,是在毕业生派遣之前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关于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受《劳动合同法》的约束与保护,可以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前签订,也可以到单位报到并正式上班后一个月内签订。
1、内容不同
在毕业生就业协议当中,毕业生的义务是向用人单位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并按时到用人单位进行报到。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如实向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情况,负责办理毕业生有关手续。学校的义务则是负责完成有关的派遣工作,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分配的具体体现。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必须签订的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2、主体不同
就业协议书主体有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平等主体,双方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而达成协议。劳动合同的主体双方,则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的主体,但劳动者到用人单位就业后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
3、法律依据不同
毕业生就业协议,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规定。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
4、签订时间不同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落实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就业协议在学生离校前签订。劳动合同是可以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前签订,也可以到单位报到并正式上班后一个月内签订。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事先约定,可在就业协议的约定条款中注明,附后补充**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对此内容应予以认可。
5、适用范围不同
劳动合同,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劳动者只要有劳动能力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经过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都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只适用与高校毕业生。
6、纠纷解决方式不同
毕业生因就业协议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能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若因劳动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如果当事人就劳动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