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聚焦全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推进,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质量,筑牢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深化特色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更大力度赋能产业发展。聚焦七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布局同向发力,谋划开创性举措、形成标志性成果,赋能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深化高端装备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围绕工程机械、专用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逐链条布局创新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装备制造智能化转型、产教融合发展行动,打造高效协同创新体系。深化高端化工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在7家省级化工园区建设科研创新分院,遴选“链主”企业推动资源共享、科研联创,打造化工产业科研共同体。深化新材料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做优山东先进碳材料、稀土研究院,围绕碳纤维领域打造全国领先的中试基地,建设山东省稀土材料回收应用重点实验室,推动新材料向下游延伸。深化文旅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引育文旅创意、运营等专业人才,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开发大哉孔子VR大空间等项目,打造世界级济宁文旅IP。深化医疗卫生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推动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技术体系平移转化,培育冲击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科室,对接康复大学等共建运动康复中心,围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等打造区域医药产业基地。深化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引导种业企业与中国农科院等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探索与以色列、荷兰等高端育种机构合作,推动技术引进、产业应用。深化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筹办山东省机器人大会,链接全国机器人领域科研院所、研发人才和上下游企业,聚焦机器人、无人机产业,布局建设“一网一馆四中心”,打造集聚高端人才、服务全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载体。
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更大范围整合利用资源。主动融入国家“3+N”人才战略布局和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国内重点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省内重点对接济南、青岛,坚持“跨域协同、错位互补、资源集成、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全省人才重要节点城市。聚力推动人才智力双向互联。举办第二届海(境)外创新发展对话会,开展“名校产学研对接”“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通过“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方式,吸引重点地区人才自由便捷来济创新创业。聚力推动特色产业联动发展。发挥济宁区位交通、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实施产业人才项目一体招引,在北京、上海、深圳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飞地,落地一批延链补链项目,承接重点区域产业人才转移。聚力推动科技力量协同创新。制定发布“企业人才科技需求”清单和“重点地区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清单,引导“链主”企业、骨干企业,与重点区域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构建开放互补、融合共赢创新体系。
搭建高能级平台载体,更高水平集聚战略人才力量。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树牢“你有多大才,就为你搭多大台”的理念,吸引用好国内外各类人才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企业加大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力度,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做优高端人才创新联盟。立足“232”优势产业集群,逐产业集聚高校院所、知名专家、技术经理人,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人才技术需求解决方案,一体推进人才引育、项目招引、产学研转化。搭建科创成果转化载体。开展核心产业链协同创新行动,按照“一链条一平台一院士多团队”思路,支持15条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沿链集聚创新人才、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持续做优人才服务生态,更深层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增强吸引成就人才的城市魅力,着力营造创新创造整体氛围,推动各类人才与济宁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打造青春现代城市。持续深化“青春之城”建设,全力解决青年托育养老、就业创业等现实需求,抓好正能量网络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承办抖音超级红人节,打造现代、活力、创新、开放的城市形象,让青年人喜欢来济宁、愿意留在济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探索推行“人才+项目+基金”运作模式,用足用好人才贷、科技贷等支持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金融保障。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深化科教界“唯帽子”治理,推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向企业放权。做优拴心留人环境。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联谊活动,及时解决人才成长创业过程中的诉求难题,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来源:鲁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