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次厅长办公会重要议题解读
---组织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开展“送法进企业”
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省委“十大创新”,进一步落实仲裁员定点联系企业制度,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增强劳动者法律意识,提升企业预防和自主化解纠纷能力,拟组织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
一、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的必要性
(一)继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贵在执行合一,把党史学习融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日常,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平常,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体党员中蔚然成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在“行”的方面落地落实落细的重要抓手。组织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及职工在劳动用工和权益保障方面的困惑和难题,是调解仲裁机构提升为民服务质效的客观要求,是继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二)贯彻落实省委“十大创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李干杰书记在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明确了山东发展路线图,即“着眼发展全局,从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落实手段等方面求创新、谋突破,努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劳动争议涉及的劳动权利义务问题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妥当、不及时,就会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调解仲裁工作作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者、维护者、捍卫者,始终担负着定纷止争、维护职场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组织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创新调解仲裁工作机制,主动延伸人社事业服务群众触角,积极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是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营商环境、民生改善及风险防控方面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有效应对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形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劳动人事争议呈现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案件量逐年上涨、争议复杂化趋势加剧明显态势。特别是近三年来,每年案件发生量均超10万件,其中,2021年全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共受理争议案件14.8万余件。目前全省仲裁机构专职仲裁员1000人左右,年人均办案量约150件,部分案件高发多发地区,人均办案量达250余件,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开展普法宣传,将调解仲裁工作方式从事后调处拓展至事前规范引导,靶向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推动企业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自主化解争议矛盾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劳动争议,有效应对全省争议处理严峻形势。
二、“送法进企业”活动方式、内容及要求
拟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培训讲座、沙龙座谈、法律体检、以案释法、公益旁听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开展系列“送法进企业”活动。活动开展中拟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一)关注重点群体。兼顾地域特点、企业类型、不同岗位职工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别是重点关注农民工、工伤职工、“三期”女职工等弱势群体权益维护,以及企业在执行工时和休息休假、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法律规定的情况。
(二)注重实效。通过深入企业内部,走到职工身边,真正了解法律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智能平台等便捷手段,结合线上、线下不同优势特点,提升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惠及度。
(三)做好结合文章。结合年初省厅确定的调研计划,一并开展新业态劳动争议处理情况及企业内部预防协商工作有关情况调研,确保工作质效。
(四)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组织构开展广泛性、经常性送法进企业等服务活动,带动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创新工作方法,主动联系群众,靠前贴心服务,提升人社事业公信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