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网站范围内搜索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40145号建议《关于加强新技能、高技能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十强”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2024-06-26 字体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40145号议《关于加强新技能、高技能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十强”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魏荣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技能、高技能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十强”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深化职业培训与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对接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打造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2022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我省首个“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23年,组织开展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强化统筹推进,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一是完善企业岗位调查发布机制。经省统计局批准,我省自2022年建立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调查发布制度,依托人社系统2800多名企业用工服务专员队伍,对我省3.7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季度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调查,形成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清单。指导各地主动对接缺工企业,“一企一案”解决缺工问题,及时向社会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信息,为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和引领,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形成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整闭环。

二是定期公布培训需求项目指导目录。坚持需求导向,综合参考国家发布求职“最缺工”职业、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调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急需紧缺职业调查结果,连续两年发布省级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2024年将调查筛选出的113个急需紧缺职业纳入省级培训项目目录,并按照紧缺程度进行分级,鼓励各市结合本地培训实际和资金承受能力,合理提高培养成本高和长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补贴标准。同时,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数字职业和民宿管家、网约配送员、电子商务师等依托互联网技术“上线”“上云”发展的职业(工种)纳入目录,引导培训机构和劳动者按需选择。

三是开展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3-2025年)。主动融入服务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通知,围绕赋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建筑业五方面入手,确定绿色培训领域,寻找服务产业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2023年,全省累计开展绿色培训1909个班期、7.76万人次,评选公布出20项精品(培育)项目。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大力实施“技能兴鲁”行动,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年,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省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在中央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15条创新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形成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完整闭环。

二是做优做强“金蓝领”培训品牌。2006年起,山东省开始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围绕十大产业需要,重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行业领域,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训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培训,财政按照每人4000-6000元不等的标准补助培训基地。按照“应培就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的原则,力争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培训范围,最大限度满足培训需求。培训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聘请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授课传技,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员解决企业生产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截止目前,共有20万名职工参加了“金蓝领”培训。

三是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整合企业与技工院校资源,实行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联合培养,打造“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为提高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积极性,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财政按照每人每年不少于4000元的标准补助企业,培训坚持“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原则,采用“讲授、观摩、示范、实操、岗位指导、多媒体、在线学习、在线辅导、自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从教师—师傅、教室—车间、工位—岗位的自然转换。截至目前,全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超过8万人。

四是广泛开展企业自主评价。201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通过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建立谁使用、谁评价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企业根据生产实际自主制定考核方案、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运用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真正反映职工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支持企业综合运用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评价、直接认定等方式,帮助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把兑现自主评价技能人才福利待遇作为企业开展自主评价工作的必要条件,引导企业制定评价与薪酬、晋级、荣誉等待遇衔接的政策措施,构建了待遇、荣誉等全方位激励机制。

五是发挥技能竞赛引领带动作用。202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大赛设置89个赛项,参赛选手达1393名,裁判人员1378名,有102名选手脱颖而出获得金牌,各级各类媒体在赛前赛后,通过报道赛事、人物专访、直播探馆,总发稿量超过6000条,总传播量超过5000万;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我省代表团获得1金、13银、3铜,105人获优胜奖的成绩;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纳入省级“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169项,其中一类竞赛14项、二类竞赛155项。

(三)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相同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2023年,省教育厅推进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统筹产教资源、对接产教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支撑产教发展,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1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是科学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印发《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对接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主动增设新兴紧缺产业相关专业,坚决裁撤滞后过剩专业,强化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共享。2023年,积极增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中职专业点515 个、高职专业点200个,调减中职专业点257个、高职专业点211个。

二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在各设区的市、有关产业园区建设26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汇聚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级。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在适合长学制培养的领域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立项50 个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合作培养更多“数字工匠”。

四是创新实施“技能大师”领航计划。支持中高职院校建设150个“技能大师”领航工作室,通过“政校企共建、师徒制管理”,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印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鲁教师函〔2023〕76号),规定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明确认定对象、认定层级、认定组织程序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四)发挥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训阵地作用。省工业信息化厅从2017年起,扎实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突出公共实训基地公益性、开放性和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省院校学生、企业员工及其他培训机构开放,鼓励与其他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在满足自身实训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承接社会公益性项目。截至目前,共建设公共实训基地190家,围绕“十强”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从2021年开始,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组织专家对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绩效评价,对其中开展实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公共实训基地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截至目前,全省共累计认定绩效评价优秀单位30家。

二、下步打算

(一)强化培训资源供给。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聚焦产训融合,继续组织开展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按照失业保险扩大支出有关要求,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实施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化培训,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和产业发展升级。完善政府、院校、企业协同机制,指导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广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加强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

(二)做大做强技工教育。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研究出台推动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技工院校发挥办学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就业的优势,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动态感知市场变化、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一线合格劳动者为目标,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复合多元功能为依托,全面推进技工教育特色发展,进一步巩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省教育厅将探索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教人才供需报告,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继续做深做实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实体化运作,为我省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考核力度。省工业信息化厅将以院校、企业为主体,坚持产业、人才发展深度融合,建立与现代制造业发展配套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大力推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年内新认定一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年内组织对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绩效评价,确定不超过10家绩效评价等次为优秀的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引导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公共实训基地增投入、促合作、上台阶、育人才,高质量匹配和满足企业生产用工需求。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6月17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51788070)

 


访问次数 :
用户中心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