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网站范围内搜索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30670号建议《关于加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2023-07-05 字体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30670号建议《关于加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马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突出校企合作,推动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我省现有207所技工院校,在校生45万人,近年来,我厅把发展技工教育、培养一线岗位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促进就业稳定、支持高质量发展。一是产教融合、集团办学。我厅把技工院校集团化发展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引领技工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技工院校和企业相互之间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促进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目前山东已在淄博、枣庄、潍坊等地建立多个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当地党委政府也在政策、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二是对接市场、灵活办学。发挥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市场灵敏度高的优势,将学校专业设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鼓励学校在“十强”产业等重点领域,紧跟企业需求,快速反应,灵活调整新设专业科目,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服务企业、深度融合。技工院校在校内普遍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技师学院(高级技校)重点专业都与5家以上的国内大型骨干企业对接合作,实现校企对接零距离。目前,各院校普遍高度重视与企业高效合作、全程合作。

(二)加强政策保障,大力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编制《山东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构建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以政府补贴性培训为有益补充的培训体系。印发《关于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政策和资金保障工作的通知》,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按照规定给予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聚焦产业导向,加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在岗职工的岗位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稳定就业,赋能高质量就业。2022年,全省共开展补贴性培训122.93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培训19.51万人次。

(三)发挥制造业企业主体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利用职工教育经费开展一线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实践基地等,面向企业内部职工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职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做优做强“金蓝领”高端培训品牌,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训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培训,目前,全省培训高技能人才19.5万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目前,培养新型学徒8万人。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培养制造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目前,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92个。

(四)强化激励措施,发挥领军技能人才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特级技师岗位评聘制度,鼓励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岗位,按照正高级工程师兑现待遇,目前已有253名高技能人才被企业评聘为特级技师。开展齐鲁首席技师评选,共选拔齐鲁首席技师1952名;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能领军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津贴70人。开展“技能兴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参赛人数超过300万,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提升素质、技能报国的积极性。目前,已有3599人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

二、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走在前、开新局”。一是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围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规划建设院校的专业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加速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广订单制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有机融合,院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企业充分发挥培训主体作用,大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对符合要求的给予培训补贴,促进企业职工提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胜任力,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三是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充分发挥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带动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升。四是在制造业企业中开展新时代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工作,以技能人才高度集聚的规上企业为重点,完善八级工职业技能岗位序列,进一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吸引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3625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51788070


访问次数 :
用户中心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