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第20220587号建议《关于乡村振兴必先振兴
农村人才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刘万国等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必先振兴农村人才的建议》收悉。您在建议中对我省乡村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政策保障、队伍建设、帮扶对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我们今后工作开展提供了思路。现结合职能,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乡和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基层、扎根乡村。
(一)精准靶向培育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一是培育职业新农民。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项目,对高素质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统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2021年度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4.9万人,“十三五”以来累计培育57万人次。二是培育基层土专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成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39家,年均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超过10万人。组织开展涉农领域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26个,培训乡村振兴领域急需紧缺人才6千余人。推进基层人才上挂锻炼,每年选派500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到省市对口单位挂职研修,促进基层人才成长成才。三是培育乡村带头人。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连续四年对基层村党组书记进行培训,累计培训8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1年底,全省家庭农场达到10.12万户,农民合作社24.4万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推进基层人才上挂锻炼,今年计划选派500名技术骨干,到省市对口单位挂职研修,促进基层人才成长成才。
(二)拓宽渠道集聚人才,支持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鼓励支持各市、县(市、区)面向海内外企业家、创业者及金融投资业者、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在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试点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等制度,通过“人才+项目+资金”的新型人才引进制度,探索因地制宜、唯才所宜的乡村人才振兴运作模式。目前,已吸引人才1000余人,落地资金超过10亿元。二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制定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开展多元化创业创新。加大平台培育力度,累计培育国家级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6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孵化实训基地)146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32名。三是创新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免费开展全过程培训,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今年的乡村公益岗计划安置32万人次,目前岗位开发任务已经完成,依托公益岗安置农村劳动力超过30万人。四是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省累计选派第一书记5万多名、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驻村工作组1810个,乡村振兴服务队达到638支。始终把强村富民、发展产业作为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事项,仅省派第四轮第一书记就帮助帮包村发展培育致富产业项目1090个,帮助新增村集体收入6315万元,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脱贫致富。
(三)优化环境服务人才,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一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出台《山东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重点做好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人员创业扶持工作,最高给予300万元贷款扶持。2021年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97万笔、225.66亿元,发放总量和增量保持全国前列。二是统筹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出台《统筹做好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的通知》,用好刚性、柔性等多种手段,打造“产业+人才”“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专家服务基地集群。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5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13家,吸引聚集1.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2.4万个,培训各类人才10万余名,落地项目2200余个,转化科研成果3500余项。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品牌。三是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山东惠才卡”服务品牌,颁布全国首部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标准,率先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规范服务机构、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提供交通出行、子女入学等43项绿色通道服务。目前,已为2000余名基层高层次人才颁发“2000余名,全方位提供“方位提供“打包办”等贴心服务。四是强化人才宣传激励。积极探索挖掘和总结推广一批人才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案例,定期组织开展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选树活动,推荐4人当选“全国十佳农民”,4人被评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引导,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
二、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诚如您在提案中所提到的,如何留住并发展壮大乡村人才依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农村振兴的一块短板。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担当作为,深化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见效,着力突破制约乡村人才发展的难点,不断打通束缚创新创业创造的堵点,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吸引农村本土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就地就业,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制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五支人才队伍扶持措施,分类施策促进基层产业、人才融合发展。制定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参与乡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进一步推动人才智力汇聚乡村。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摸底调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发挥各级各类乡村振兴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平台作用,分级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四进攻坚工作组”,强化考核管理,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帮助派驻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加强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基层引才育才平台载体建设,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经验,常态化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工作。
(三)进一步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人才有价”融资模式,完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开发乡村好青年贷、返乡创业担保贷等信贷产品,助力各类人才在基层创新创业。完善省市“人才卡”服务协同机制,将乡村振兴领域优秀人才纳入绿色通道服务,着力解决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关键小事”。组织开展“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选树活动,加大对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优秀人才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爱护乡村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2年6月17日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5178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