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10785号建议
《关于打造高技能“高精尖缺”人才成长通道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周玉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高技能“高精尖缺”人才成长通道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您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根据有关工作职责答复如下:
一、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
技能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赢得区域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此国家制定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造就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为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的重要论述,深化技能人才培育、引进、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截至2021年3月,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59.7万人,高技能人才331.7万人,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新增技能人才10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位。我省的各项高技能人才发展统计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81所,其中技师学院45所,高级技工学校32所,技工学校104所;技工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名,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名。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56人,全国技术能手525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4人,齐鲁首席技师1806人。二是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我省遴选建设2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所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00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高位平台。三是技工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我省把发展技工教育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主渠道,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突出特色发展方向,技工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81所,其中技师学院45所,技工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全省每年新增的高技能人才中,有近一半来自技工院校。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每年组织举办 “技能兴鲁”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60余项,参赛职工、学生超过200万。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省选手获得1枚金牌和1个优胜奖,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在2020年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我省选手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和55个优胜奖,取得奖牌总数第4名、团体总分第5名的好成绩。五是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加大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特级技师岗位制度,畅通产业工人上升通道,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我省把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作为落实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突破口。2019年5月,出台《关于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思路开展试点;2020年提出“评价企业范围、人员范围、职业(工种)范围”3个全面放开,全面推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截止目前,全省共备案自主评价企业575家,自主评价技能人才13.1万余人。企业数量、自主评价技能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六是淡化学历要求,解决高技能人才“评职称”问题。打破专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专业技能评价界限,大力拓展技术工人成长的通道。2020年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人社发〔2020〕16号),自2021年起,我省工程技术领域14个职称评审与123类职业技能工种实现对应贯通。在生产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可以参加相对应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具有助理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参加相对应的职业(工种)职业技能评价。2021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的通知》,将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从单一工程系列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共8个系列。其中明确提出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要求,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对待。强化技能贡献,为技能领军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按照“区分层次、大体相当”原则,对政府认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正副高级职称评审分别界定了直接申报的条件。通过试点,青岛市有2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3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工程师职称资格。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
正如您建议所述,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目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均存在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唯学历意识根深蒂固,崇尚技能氛围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您的建议,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下步我们将立足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贯彻人才兴鲁战略,实施技能兴鲁行动。2020年我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等12个部门制定了《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作为“十四五”时期全省技能人才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意见。要以贯彻落实若干措施为工作重点,逐项分解任务抓好落实,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建成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实现我省技能人才供给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更好地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升企业职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组织、引导各类制造业企业结合生产和技术发展需求,开展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落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提高培训积极性、有效性,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在2-3年内使有意愿的企业技能岗位职工都得到至少一次职业培训。
(三)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路径。按照市场化发展方向,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联合一批企业,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职工培训、多元化办学等方面,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打造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全链条培养的技工教育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能人才支撑。
(四)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打造“金蓝领”人才队伍。在全省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企业,每名学徒每年给予不少于4000元的政府培训补贴。继续实施“山东省金蓝领”培训项目,选择具有培养潜力的高级工和技师,培养成为技师、高级技师,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五)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支持我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鼓励企业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设立特级技师岗位、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探索运用多种分配方式,完善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技能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实行职工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挂钩。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鼓励企业对具备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
(六)立足平台建设和高端引领,加快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通过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继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和山东省技术能手选拔活动,继续选拔培养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端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七)扩大贯通互评,推行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贯通发展。在工程领域全面推进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破除人才“跨类”发展“从零开始”的“天然壁垒”,建立起体现两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明确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大幅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从2021年开始,稳步扩大“贯通互评”的领域,逐步在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开展贯通互评,使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一样受到尊重,在全社会树立起高技能人才标杆。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6月3日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8695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