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10226号建议
《关于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冯红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您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结合我省当前工作情况向您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有技能人才1341.2万人,高技能人才330.2万人。
(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2021年)为抓手,梯次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企业人才需求,拓展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模式。坚持“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的原则,对企业新录用职工岗前培训、困难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企业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二是针对我省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三是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给予每人每年不超过3次的职业培训补贴。
(二)完善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一是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020年印发《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建立谁使用、谁评价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二是全面推行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互评”。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建立起体现两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三是鼓励支持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岗位,岗位待遇对应正高级职称,并在人才服务、政策支持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与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
(三)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强化培训资源供给。一是围绕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建设技能人才培养载体。2020年度,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单位9个;评选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项目建设单位25个;评选认定20个项目单位为山东省技师工作站设站单位。截止目前,全省共有4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齐鲁特色技能大师工作站;156个山东省技师工作站。二是着力加强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2020年出台《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突出前沿产业领域、“十强”产业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和产业基础领域等“四个领域”和省级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和产业集群公共实训基地等“三个层次”,建立与现代制造业发展配套的全省公共实训基地体系。三是充分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现有实训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对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满足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2017年起,累计认定了60家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一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各类技工院校、企业、行业组织集团化办学,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着力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更加匹配、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技工教育体系,使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开展“金蓝领”培训。面向全省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并按标准给予企业补贴。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在内的实训资源,开展“金蓝领”培训项目,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三是深化职业院校“引企入教”改革。建立产教融合对话制度,支持职业院校与知名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长在产业链上。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
(五)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营造崇尚技能氛围。一是积极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省内技能竞赛与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相衔接的竞赛体系。二是扩大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范围,近年来竞赛项目不断增多,竞赛规模不断增大,竞赛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全省各市精心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如枣庄“鲁班传人”职业技能竞赛、临沂“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潍坊“才聚鸢都?技能兴潍”职业技能竞赛等各具特色,深受广大技能劳动者欢迎。2020年,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我省代表团97名选手,参加了全部86个项目角逐,共夺得3枚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和55个优胜奖,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四名。
(六)构建激励体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是组织实施产业技能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十三五”期间面向海内外遴选了64名引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技能攻关的产业技能领军人才并给予经费资助。二是建立齐鲁首席技师制。由省政府命名公布,4年管理期内每月给予津贴1000元,截止目前已在全省选拔1806人,带动全省各级各行业、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突出的激励作用。截至目前,我省已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1人;全国技术能手534人;泰山学者63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580人。
经过近些年各方的共同努力,我省技能人才队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但正如您提案中所述,面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省技能人才队伍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还都存在很大不足。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社会成才观念落后、职业认同不够,以及工作进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相比发达省市,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下步主要打算
(一)深入实施“技能兴鲁”行动,合力推进技能人才工作。2020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措施。通过构建多层次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大高技能领军人才激励力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做大做强我省技能人才队伍。
(二)持续加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实效。不断拓宽培养途径,提升培养层次,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广泛征集汇总“高精尖”和“紧急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挖掘和培育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示范标杆,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元性和针对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政策知晓度。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化开展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项目,不断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推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推广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使技能人才培养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需求,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职业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同时,积极承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效果导向,坚持产业、人才发展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建设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300个左右;加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试点建设若干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配套、满足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实训需求、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宣传我省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和突出贡献。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6月29日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8695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