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88号建议的
答复意见
王秀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跨区域引进人才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省坚持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切实强化人才培养开发,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
一、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一)聚焦政策创新,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一是推动人才立法。制定《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围绕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以立法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培养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意见。畅通基层人才成长空间,加大基层人才政策倾斜力度,推动人才向基层和重点扶持区域流动。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出台《柔性引进人才办法》,支持用人单位采取建立离岸创新基地、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海内外人才。
(二)聚焦“双招双引”,大力集聚优秀青年人才来鲁创新创业。一是筹备第十一届“海洽会”。“海洽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已成功举办十届,吸引5000余位海外留学人才来鲁创新创业,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500多个。为抢抓引才先机,今年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的方式举办第十一届“海洽会”。目前已围绕“十强产业”征集1055家单位3334条岗位信息,人才需求1.3万人。二是实施“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采取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灵活方式面向海内外延揽优秀青年人才,不受编制、岗位限制,实行事后备案。三是举办“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系列活动。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活动,印发了《关于吸引集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鲁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制度促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就业的通知》等创新政策,在兰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直通车”活动,吸引优秀青年高校毕业生来鲁创新创业。
(三)聚焦高端引领,精心选拔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是加强博士后培养力度。实施“博士后英才汇聚计划”,举办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实施 “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简化基地设立程序,提高用人单位招引博士后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共设立博士后站471个,博士后累计招收数量超1万人。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健全继续教育平台体系,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每年举办90期左右的高级研修项目。充分利用高校教学、科研优势,加强在职研究生培养和成人教育,2019年全省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人数1.4万,成人本专科招生29.29万人,在校生55.6万人。三是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高校与微软、海尔、齐鲁制药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已有5000余家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共建专业1500余个,互派教师2.5万余人次,全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聚焦“近悦远来”,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贯通省、市、县三级202个服务窗口,全面推行服务专员制度,开通“市级人才服务专线”,实施“惠才卡找人”,对新入选重点人才工程人选主动制发“山东惠才卡”,将29项服务事项细化为43项具体内容,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截至目前,已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5745张,为8424位高层次人才配备了服务专员。二是多渠道创新人才住房政策。先后印发《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焦高地的若干措施》,支持各地通过新建、购买、租赁人才公寓以及发放住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需求,明确各地可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探索配建人才安居房,由地方政府以优惠价格向人才定向供应等措施。
二、下步工作打算
目前,与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相比,我省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引才难问题,等等。您提出的“关于建立跨区域引进人才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对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下步,我们将认真采纳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人才培养引进的难点堵点,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一)以更大力度引进海内外人才。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招聘优秀博士和青年学者,不受编制、用编进人计划和岗位限制,对聘用人员按照能力直接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并享受科技成果转让、财政补助、个税减免、购房等优惠政策。实施“博士后英才汇聚计划”,落实吸引博士后来鲁补贴政策,组织博士后设站单位开展“齐鲁菁英人才招聘”活动。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起直接、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与个人,按照规定予以奖励。二是举办第十一届“海洽会”,将各市重点引才活动纳入“海洽会”板块,指导各市、各人力资源机构深入对接海内外高端人才,宣传推介山东并邀请参会。委托专业机构设计制作中国山东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专区,搭建山东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交流常态化平台。三是完善“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整合、提升选调生定向招录、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国有企业招聘等优惠政策,建立知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招聘联络站,省市联动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大力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
(二)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规划,加强和改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探索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三方互惠互利的继续教育模式,并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做好急需紧缺和岗位骨干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为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全力做好高职扩招、成人高考、在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鼓励高校更多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推广“校企一体、双师育徒”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广泛开展“订单班”“冠名班”等育人模式,推动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出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运行办法》和《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建立来鲁人才对接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实施“人才政策专项落实行动计划”,围绕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出台的大量人才新政,狠抓宣传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0年8月31日
(联系单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1-8695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