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网站范围内搜索
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96号建议《关于如何留住、培育山东省本土人才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2019-05-10 字体

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96号建议的

答复意见

 

袁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如何留住、培育山东省本土人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刘家义书记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山东要注重发挥本地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既要招得来“女婿”,更要留得住“儿子”。近年来,我们坚持引培并重,将本土人才培养使用放在与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均衡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我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57.83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近5000人。截至3月底,共有3.56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0.9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6.16%,高于上年同期1.49个百分点。除升学、出国和应征入伍外,落实工作单位的就业创业人数共计34829人,其中留鲁就业31477人,留鲁就业比例90.38%;出省就业3352人,出省就业比例9.62%。从不同生源类型分析,省内生源留鲁就业28286人,留鲁就业比例94.97%;省外生源留鲁就业3191人,留鲁就业比例63.25%。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留鲁情况分析,专科(高职)毕业生留鲁就业比例最高,达91.77%;其次是研究生,留鲁就业比例89.76%;本科生留鲁就业比例89.56%,低于全省平均值0.82个百分点。

一、人才培养方面

(一)全面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会同省委组织部等八部门印发《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若干措施》,推出15条创新举措,实施更积极、更开放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政策,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优化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环境。同时,积极提高政府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和资助标准,加强青年人才培训进修,依托非教育系统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每年选拔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境)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培训进修,给予每人每年10-15万元资助,加快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

(二)提升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印发《山东省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围绕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制定了14条具体措施,为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实施“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资助一定数量新近毕业的青年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每人资助40万元。启动“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对进入省内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优秀博士,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最高补贴3年15万元;出站后留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凭劳动合同及社保缴费证明等材料申领省财政一次性补贴15万元,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扶持力度,吸引留住更多优秀高校博士毕业生。

(三)培养本土人才扎根基层。一是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2006年以来,全省共有2.78万名大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计划。二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将在基层重点领域就业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负责同志或业务带头人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原则上放在校长助理、所长助理、专家助理、总经理助理等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在基层成长成才。

二、人才引进方面

(一)吸引集聚更多名校毕业生来鲁。一是组织开展齐鲁博士后菁英人才招聘活动,2018年分别在北京、武汉成功举办了招聘活动,宣传推介省内人才政策,组织省内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胜利石油管理局等59家博士后设站单位设展招聘,提供博士后等青年创新人才岗位需求500余个,人才需求1300余名,初步达成博士(后)就业求职意向196项,鼓励吸引更多名校博士毕业生回鲁创新就业。二是持续组织举办“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组织省内重点用人单位赴省外知名高校进行人才对接和引进。活动自2013年开始举办,六年来已开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赴100余所高校进行宣传对接)举办活动26场,服务重点企事业单位1847家,单位累计需求人数68256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需求达80%以上,收取简历52369份。其中,2018年举办活动8场,收到简历12390份,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近90%,达成初步意向3890人,来鲁就业创业1547人。

(二)优化本土人才发展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的人才政策作用,将绿色通道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我省引进及培养人才,颁发山东惠才卡,全面提供子女入学、岗位聘用、薪酬管理、职称评定以及交通旅游等29项优惠便利服务。目前已向3800多名高层次人才颁发山东惠才卡,绝大部分为本土培育人才。积极推行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按照“一对一”模式为省内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在政策咨询、手续代办、待遇落实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全省已为5155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配备了服务专员。

(三)优化流动人才服务。按照“放管服”、“一次办好”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创新服务方式,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行就业和人才综合柜员制窗口,梳理“一次办好”服务事项12个。积极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代理人员职称申报及评审、大中专毕业生接收、社保代缴及退休办理、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流动人才党员管理等人才基础服务工作,解除了流动人才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存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603万份,代理单位5.69万家,管理流动人才党员2.5万人。全年我省实现新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42.3万份、新增代理单位4000余家,提供人才服务300余万人次,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其中,省本级存管档案66768份,服务代理单位2906家,代理人员党委所辖党支部95个,管理流动人才党员4612人,代管集体户口2677人,代办社会保险1571人。

三、下一步打算

袁君代表分析的我省人才现状客观存在,并就留住、培育本土人才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将充分吸收,就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组织开展“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已被省委确定为三大引才品牌之一,活动将持续开展,每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组织不少于5次集中招聘。结合重点高校地域分布和我省对区域人才的吸引力度,2019年确定在香港、澳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9场组团引才活动,并适时组织省内对专业人才吸纳能力较强的重点单位参加西安、成都、广州、南京等城市卫生、农业、金融专场招聘活动。与往年相比,今年活动将突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主题,扩大引才覆盖面和举办场次,探索走进港澳地区开展活动;突出引才工作前移,组织知名高校学生到我省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等活动。

(二)积极营造良好人才服务环境。按照“放管服”、“一次办好”要求,持续简化优化服务,扎实为流动人才提供人事档案转存管、职称申报评定、社保代缴及退休办理、党员管理服务等人才基本公共服务,为各类人才在鲁就业创业解除后顾之忧。

(三)重视和加强重点高校毕业生引进服务工作。在重视加强顶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逐步实现人才服务从高端化向普惠性转变,特别重视和加强重点高校毕业生引进服务工作,在定向选调、招录工作前置、简化招聘程序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培养、引进、储备更多优秀人才,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长远建设发展积蓄力量。

(四)确保留鲁人才政策有效落地。一是指导各市尽快出台吸引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政策,制定相关就业配套保障措施,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积极与驻地高校对接,留住毕业生本地就业。二是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引导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依托第三方机构探索建立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体系,将高校留鲁就业创业毕业生数量质量指标纳入到体系中。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9年4月30日


访问次数 :
用户中心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