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3号建议的
答复意见
《关于加大基础性人才引进和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各省市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日益增强,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广揽天下英才,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毕业生等基础性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形成了“人才争夺战”。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人才强省战略和“走在前列”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基础性人才培养引进、服务等方面突破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着力创新基础性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围绕引进青年人才来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激励保障,鼓励青年人才合理流动等方面制定14条具体措施,大力吸引优秀本科生在内的各类人才来山东创新创业。省内各级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系列人才新政。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济南市全面放开大中专毕业生落户限制,并设立“人才集体户”,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凭劳动合同并正常社保缴费,即可落户。青岛市50周岁以下博士生、硕士生以及45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人员,均可“先落户再就业”,普通专科学历取消社保年限限制。淄博“人才新政23条”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凭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即可落户。潍坊市对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1500元、500元生活补助。二是通过重点活动引进基础性人才。大力开展“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组织省内重点企事业单位赴“双一流”重点高校举办引才活动。2017年,共组织453家单位赴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引才,提供岗位7081个,达成初步意向2118人。今年4月,直通车开进清华大学,我省114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现场揽才,提供岗位3220个,初步达成意向736人。三是抢抓春节前后人才集中返乡时机,大力开展引才活动。2018年一季度,我们举办各类人才引进活动994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2.1万个,引进各类人才达10.9万人。
(二)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发展,统筹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立“产学研未来工匠联盟”,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试点,着力打造技艺精湛的“齐鲁工匠”。出台《关于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载体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高技能人才“双特建设工程”,将利用4年时间重点建设20所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00所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和“4+N”个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2017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6.4万人,我省选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和2个优胜奖,实现了山东奖牌“零”的突破。
(三)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一是主动与高校对接,在扶持政策、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服务等方面实施重点推送,为促进大学生省内就业提供便捷条件。二是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加强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联合驻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三是落实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等,按规定为其办理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鼓励其进驻省内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据统计,2017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山东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仍然以省内就业为主,占比78.02%。
(四)着力创造吸引基础性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人才来鲁创新创业的“最优”环境。一是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加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服务,促进各类社会化人才人事档案的规范有序存放,强化社会化人才人事档案的集中统一、归口管理,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努力为人才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制定《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工作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人才提供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目前,我省建成12家省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其中烟台园获批国家级产业园。
您关于加大我省基础性人才引进扶持力度的建议值得认真思考。下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打造基础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制度体系、社会氛围和生态环境,为加快推进我省由大到强转变和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基础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一是举办第十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设立人才招聘专区,为省内企事业单位招聘本科生和技能人才提供平台。二是做大做强引才活动品牌。提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品牌影响力,推进全年各站活动扎实进行。适时组织承办第二届晋冀鲁豫四省十四市跨区域人才交流大会,实施“海创山东”人才发展计划、“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山东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三是指导各市研究制定支持驻鲁高等学校及山东籍毕业生留鲁(回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齐鲁、服务山东。四是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了解当地技能人才状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举办专项市场招聘引进急需基础性人才。
(二)进一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一是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精准支持、打造特色、建设一流”的总体思路,统筹建设技工教育特色名校等人才培养载体,拓展技工院校国际化合作渠道,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二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大力推进技能类职业资格和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组织实施齐鲁首席技师推荐选拔和研修培训工作,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三是强化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做好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和第四届“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工作,加强对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对接,转化普及世赛成果。四是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建立落实技能人才技能津贴制度,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发放技能津贴,并逐步提高优秀技能人才的政府津贴标准,引导企业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向技术工人特别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
(三)进一步优化引进留住基础性人才的服务环境。一是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梳理人才公共服务事项,制定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标准、目录和网上办事流程,建成高层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影像库,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重点协调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组织建设,引进海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引进基础性人才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支持县以上职业介绍机构设立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