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1月16日报道)博士后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生力军。近年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把博士后工作作为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政策迭代、强化服务保障,吸引集聚了一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骨干人才队伍。
“挑大梁、当主角”,展现人才“C”位风采,山东省博士后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前三季度,全省在站博士后5958人,累计招收博士后14909人,是全国第三个招收人数过万的省份。“十三五”期间,博士后在站期间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70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834项,专利及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73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进步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政策引航 打造发展“四梁八柱”
2017年6月,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的闫顺杰,选择进入威高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2020年5月,他博士后出站并入职威高集团。
先后主持国家级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威海市博士后资金资助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项目成果荣获2022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威海市青年科技奖……
在山东省强有力的博士后政策体系支持下,闫顺杰快速成长且硕果摇枝,现已成为医用植介入器械及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威高威海研究院研发副院长。
山东是全国最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山东始终坚持把博士后队伍建设作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重要抓手,突出制度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为博士后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政策,打破户籍管理、职称评定、人员编制等多方面限制,助力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修订《山东省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博士后研究人员特点的管理制度,规范和提升博士后工作管理水平。
——印发《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稳定合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级层面的博士后招引联动合作机制。
——出台《山东省博士后资助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山东省博士(后)生活补助核定发放办法》,扩大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项目资助种类、资助范围,加大生活资助力度,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博士后资助体系。
平台支撑 搭建施展才华舞台
“微生物采油外国人能搞成,中国人也能干成,而且能做得更好!”发出如此豪言壮语的,正是由汪卫东博士后带领的胜利油田微生物技术博士后科技创新团队。
早在1998年,胜利油田就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集聚培养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的独特优势,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成立微生物采油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培养博士后11人,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博士后科研团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建成国内最大的石油微生物菌种库,完成51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获奖科技成果35项,获国家专利42项,累计增油突破45万吨,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
博士后站是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载体。近年来,山东始终高度重视博士后站建设,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方式备案制改革,完善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到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综合培育机制,支持省属高校积极增设流动站。
截至目前,山东省共拥有博士后站546个,设站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3个,分布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3个,基本覆盖能源、环境、机械、电子、化工、医疗卫生、制药等行业;具备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15个。
同时,山东创新推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出台《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实践基地“随时申请、随时受理”常态化备案制,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年设立数量较改革前增长31.8%,累计设立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31个,其中,68个已成功升级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资金保障 完善博士后资助体系
“苦爽回甘”,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胡淑敏开发的皮尔森啤酒酿造技术,也是她科研之路的真实写照。
2011年,胡淑敏在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发酵工程博士学位后,同年进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工作,并获得2013省部级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针对中国啤酒行业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共性难题,她苦心孤诣深入研究,开发了基于麦芽水解酶的麦汁精准控制技术、基于风味指纹图谱的香气协调技术,成功开发了适合中国消费者味的“苦爽回甘”皮尔森啤酒。这一项目在2020年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中大放异彩,荣获企业组金奖,并获得2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