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枣庄市以巩固深化劳动人事争议“听竹”工程为牵引,优化服务举措,不断健全“一窗受理、接诉即办、分类施策、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打造便民化、规范化、高效化、精细化“四化”劳动维权服务,不断提升“暖心仲裁·贴心维权”服务品牌内涵。该做法获评2024年枣庄市法治为民实事暨以法治手段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优秀案例。市仲裁院被市委、市政府表扬为全市“八五”普法依法治理中期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整合相关部门职责,设立劳动维权综合受理平台,设置案件受理区、等候咨询区、自助服务区和法律援助区等功能分区,由仲裁、监察、工会等部门业务骨干到窗口联合值班,根据职能协调联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健全“一窗受理”机制,打造“集中式”服务。建立“窗口吹哨、科室报到”集中办理方式,对于涉及就业、社会保险等业务,窗口人员及时进行转办,实现“一窗受理、分工办理、协调联动”的服务新模式。三是拓宽服务职能,打造“全链条”服务。探索“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模式,在平台摆放招聘信息排档表和失业保险登记申领流程,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及时提供帮助,对有就业意愿的当事人积极推荐就业岗位。受理平台还集合劳动争议诉前联合调解中心、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站、女职工维权工作站、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等职能优势,为群众提供“咨询+法援+心援+调解”全链条服务。
一是健全诉前调解机制,实现“前端化解”。印发《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先行协商调解工作的通知》,除确认劳动关系案件外,全部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先行调解。按照法定程序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告知当事人委托的调解组织、调解期限等,向调解组织出具委托调解书,通过电话、组织双方见面等多种形式开展诉前调解。2024年,市本级共通过诉前调解成功调解案件186起,占应立案受理案件的35%。二是规范立案受理流程,实现“有诉必应”。制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立案登记流程的通知》,对材料审核、组庭排庭、文书送达等环节进行梳理,规范立案审批、受理通知、开庭通知、举证通知等7个常用文书,建立立案组庭登记台账,确保立案受理环节规范有序。三是加强裁审衔接,实现“统一尺度”。与市法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裁审衔接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市仲裁系统与法院系统“裁审衔接,共促和谐”党建共建座谈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党建为引领,常态化开展裁审衔接及疑难案例会商研讨,对争议处理实践中68个疑难问题统一案件裁审尺度和标准。
一是创新全域受理协作机制,实现“就近办”。在全市推行全域受理模式,当事人在全市范围内,可就近在任一区(市)仲裁机构服务窗口提交调解仲裁申请,由仲裁机构通过内部流转程序将申请材料移交至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实现劳动争议案件“一点受理,全市通办”。2024年,共通过全域受理处理案件80余起。二是推行立案登记制度,实现“马上办”。整合立案登记、组庭排庭、文书送达为“一件事”打包办,推行“一表一单两书”(立案审批表、调裁流转单、调解建议书和委托调解书),服务时限由法定五个工作日提速为即时办理。三是完善仲裁监察联动机制,实现“联动办”。在立案衔接、办案联动、人员融合、信息共享等方面研究制定19条措施,更加高效处理矛盾纠纷。2024年,通过仲裁监察联动成功化解劳动争议120余起。四是健全“人社+工会”维权机制,实现“协同办”。在劳动维权受理平台设立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邀请律师轮流值班、解答咨询,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仲裁机构受理的案件,采取仲裁机构委托、工会指派的方式转入工会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给予调解员奖励补贴。2024年,累计解答群众咨询2400余人次,为92人提供法律援助。
一是提升服务观念,服务群众“零障碍”。在全市仲裁系统倡导“四心”(暖心、耐心、细心、贴心)服务理念和“四一”(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张明白纸、一封倡议书)服务举措,为群众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积极开展“暖心仲裁”政府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和职工代表参加庭审观摩,并对调解仲裁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二是开辟“绿色通道”,服务群众“零跑腿”。创新开展流动仲裁庭和网上庭审,在枣矿集团、枣庄市职工权益维护中心设立流动庭,实现上门服务。对于当事人在外地和不方便参加现场庭审的,开展远程庭审。落实农民工工资争议、新就业形态争议、工伤职工争议和“三期”女职工劳动争议速裁机制,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2024年,共通过速裁机制成功处理农民工争议71起,涉案金额188.63万元。三是开展“送法入企”,服务企业“零距离”。与团市委联合组建“暖心仲裁·志愿青春”青年仲裁员志愿服务队,2024年选派22名专职仲裁员联系服务200余家企业,通过面对面互动交流、用工体检等多种形式,帮助梳理解决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30余个。对新开办企业发放《致新开办企业的一封信》,对争议纠纷多发易发的企业及时送达仲裁建议书,编印发放《规范企业用工15条建议》。举办第四期“送法入企”云讲堂暨调解员线上培训班,为企业宣讲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学员1500余人。
下一步,我市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经验,继续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源头治理,做实协商调解,加速数智赋能,强化部门联动,重点开展好预防协商深化提升行动、“听竹”工程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深化提升行动、仲裁办案质效深化提升行动和部门协同联动优化提升行动“四项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调解仲裁服务质效,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