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对标市场主体多元化需求,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坚决扛起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的政治责任,致力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企业健康发展。聚焦调解仲裁机制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运行数字化、形式多样化建设,形成党建引领、关口预防、多元化解、协同联动工作闭环,保持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24年,全市共立案受理案件35539件,结案34860件,仲裁结案率达99.85%,调解成功率达87.60%,共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5.4亿元。
为集中攻坚疑难案件,建立“抓重破难”会商机制,定期或随机召开“抓重破难”商讨会,通过“今日说法”、案例研判等形式,从屏上推演到实务办案,以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赋能单兵作战能力。对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实行“领导包案”“专人负责”“限期办结”的有效处理机制,在复杂案件处理中,推行“三步法”,即:立案前进行案情分析,庭审前进行证据交换,裁决前进行案件评议,实现争议焦点查清、事实真相查明、法律适用查准,确保案件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公约数”。
打造“小荷仲裁工作站”,成立“巾帼政法联盟”,把服务“准星”对准维权“靶心”。开辟女职工维权绿色通道,依托“小荷仲裁工作站”识别风险,向企业发送普法提示函和仲裁建议书,持续为女职工提供“绿色窗口+要素式审理”一站式速裁服务。引入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在女职工密集型企业开设普法讲堂、心理疏导室、维权工作站,建立横向联动和纵向贯通的妇女权益保护网络,形成普法宣教、风险评估、司法救助、就业帮扶工作闭环,打造女职工权益保护的“济南样板”。
严格落实省人社厅、财政厅关于规范兼职仲裁员办案补助的通知要求,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并赴法律协会等单位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反复研判,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济南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兼职仲裁员管理办法》,规范办案补助和工作流程,明确兼职仲裁员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和补助标准。深挖法律人才资源,充实办案力量。对选拔的兼职仲裁员分期分批安排到市仲裁院实地培训、庭审旁听,适时随岗见习,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常态化开展仲裁案件评查,专项开展案件评优活动。建立仲裁员考核评价机制,从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廉洁自律等多个维度实施立体式考核,打造学习型、专业型、服务型仲裁队伍。
作为全省“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试点单位,深度参与数字仲裁庭、智慧仲裁院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劳动仲裁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将智慧仲裁院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联动体系,推动调解仲裁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发展。依托“裁审齐鲁通”平台,实现仲裁与诉讼案件的信息比对,助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数字化转型。通过推行网上立案、线上庭审、电子送达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案效率,减轻群众诉累。
完善“仲裁+法院+工会”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治理格局。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工会仲裁庭等阵地建设及“府院联动”机制建设,选派优秀仲裁员定期驻点办案。为进一步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联合市法院、总工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和警示案例。与市法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规范法律适用标准,统一裁判口径,提高裁审结果一致率,达到裁审一案、预防一类的效果。充分发挥仲裁委员会主体作用,合力推进重点难点工作落实。建立“仲裁+监察”协作融通机制,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检查,对欠薪案件实行“一案双查”,既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争议,又通过监察手段查处违法行为。在重点企业打造“劳动保护服务站”,开设“特色流动庭”、定期开放法律援助“服务专窗”。
下一步,济南市将以党建引领筑牢政治根基,以源头治理构建预防闭环,以多元调解优化解纷格局,全力推动仲裁机构向主动服务转型。通过健全“仲裁+N”协同机制、强化争议全周期管理、标准化调解组织扩容提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等举措,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