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是柔性化解劳动纠纷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劳动争议的“第一防线”,对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重调慎裁,调解优先”办案思路,以健全完善调解机制为切入点,以金牌调解组织创建为着力点,以“调解赋能预防先行”专项行动为发力点,以抓队伍建设为根本点,创新调解模式,加大调解力度,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柔性化解纠纷的渠道和服务。上半年,泰安市仲裁机构及各类调解组织受理1614件,其中1277件通过调解方式处理,调解成功率达79.61%。
一、以健全调解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工作长效机制。一是深化调解模式。深化全程调解机制,所有进入仲裁程序的案件均运用案前调解、立案调解、开庭调解、庭后调解、裁前调解“五步调解法”,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处理的整个过程,最大限度地将争议通过调解及时化解。二是拓展调解途径。采用网上仲裁庭、流动仲裁庭、巡回派出庭以及“互联网+调解”平台等多种办案新途径新模式,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拓宽调解工作途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建立联合会商调解制度。涉及重大、疑难或者群体性案件处理,劳动仲裁机构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发挥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开展联合调解,发挥协同优势,妥善处理矛盾纠纷。
二、以打造金牌调解组织为着力点,夯实调解工作基础。以预防作为防范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基础,以调解作为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手段,以基层作为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阵地,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金牌调解组织,夯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基础。经过审验材料、实地考察,在去年选树的10家标准化调解组织基础上,今年经过严格筛选,按照典型化、实效化、多样化标准,又选树出12家“工作基础好、制度机制全、办案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泰安特色的标准化调解组织。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积极推进全市基层调解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岱岳区大汶口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被确定为全省首批30家“标准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两家单位工作经验被“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人社杂志微信公众号”“齐鲁晚报”以及“大众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刊发报道。
三、以“调解赋能 预防先行”专项行动为发力点,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解赋能、预防先行”专项行动,指导全市新工业化强市各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调解组织。全市各级仲裁机构指导帮助辖区内企业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准确把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弱点、堵点和风险点,预见问题和风险,精准扶持施策,引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将更多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和萌芽状态。建立完善仲裁机构和基层调解组织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前哨”作用。今年以来,建立完善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调解组织230多家,调处劳动争议案件160多件,及时有效的为企业化解了矛盾纠纷,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赋能助力。
四、以抓调解队伍建设为根本点,打造人社部门良好形象。一是强化业务培训。组织仲裁员调解员积极参加聘前培训、换发证培训等专业培训。通过庭审观摩、疑难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调解仲裁队伍法律业务素养和争议处理能力。举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视频培训班,组织乡镇街道调解中心和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267名调解员参加培训,并为考试合格调解员颁发了调解员证书。二是加强管理监督和作风建设。高起点把好“入门关”,确保仲裁员、调解员持证上岗,依法办案;高质量把好“培训关”,不断提升仲裁员、调解员业务素质,满足争议处理新形势需要高标准把好“出口关”,对于业务素质不高,群众口碑不好的仲裁员、调解员,经所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予以解聘;严要求把好“作风关”,坚持党建与业务齐抓共管、互促互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调解仲裁队伍,切实提高调解仲裁工作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打造人社部门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