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肥城,处处蒸腾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走进位于泰安市肥城高新区的蔚蓝科技产业园,只见研发实验大楼、产业化车间、企业总部一体化配套,一座专业的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创业孵化器”,犹如一座“科技温室”,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空间及服务支持。
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新型电池电极材料这一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泰山锂谷”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人才引领示范区,先后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山东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实现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立链定向 靶向引才
“这里有2万平方米的研发空间让企业免费使用,连车间都是企业提交图纸,我们帮助建好的。”肥城市城投控股集团副总经理穆林林介绍,目前,园区内有20多家企业正在孵化。
作为成功“破壳”的企业,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在当地小有名气。公司创始人宋杰博士作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的学生,已在肥城深耕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数年。
宋杰来肥城创业之初,就获得了20多万元的个人补助,2023年又获得了23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成熟的孵化配套、融资、运营,让他能沉下心专心搞研发。2024年1月,公司正式向用户交付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
肥城市深化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链主企业、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专家更多自主权,将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择优推荐认定为“岱宗人才工程”人选,分别给予举荐企业、被举荐专家奖励。同时,实行产业顾问“双聘制”引才,组建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聘任被举荐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并兼任项目主要负责人,通过“借智”方式,让专家在深耕研发项目的同时,精准了解行业动态,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
优质的环境,让人才舒心“拓巢”。如今在肥城,站在行业前沿的高端人才不在少数。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的26名博士、37名硕士常驻于此,共同为这一新兴产业添砖加瓦。
政企联动
筑巢聚才肥城沐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地道的北京人,2022年他来到肥城创业,在蔚蓝中试基地进行项目孵化。“我来这儿主要看中的是平台优势,这里产业链相对完善,企业间协同合作性强。”李鑫说。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围绕“打造百亿级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战略目标,肥城锚定锂电新材料、钠离子储能电池新兴产业赛道,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泰山锂谷”建设加速起势。
目前,肥城已构筑蔚蓝科技孵化器、锂电新材料中试基地及锂电新材料产业园、蔚蓝科技产业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1+1+3”人才创新矩阵平台。
肥城市升级出台人才“新八条”,构建起“青年人才万元补贴、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亿元支持”政策扶持体系,年人才工作经费由10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
坚持资本赋能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在项目研发、中试、产业化各阶段,分别成立天使投资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通过“人才技术入股+资方资本入股”股权直投模式,对尚且处于研发初期的原创型、成长型人才项目跟进投资,助力高层次人才科研设想“变现”。“肥城温度”与“君子之风”吸引更多人才在肥城安家落户。
平台的搭建,让人才有了施展的舞台,多个锂电、钠电创新项目在肥城这个小城涌现。其中,锂电新材料中试基地和锂电新材料产业园,已建成国家众创空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平台26个。蔚蓝科技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家,集聚高层次人才63名,研发的钠离子储能电池较锂电池充电速度提升50%、成本减少40%,多项参数世界领先,相关产品已下线,预计3年内产能可达到10吉瓦时、产值过百亿元。
双向赋能
集约用才原料锂辉石经煅烧、酸化、冷却、净化等多个工序后,最终形成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这两个拳头产品帮助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营收连续3年稳居山东同行业首位。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价值副产品硫酸钠,却曾让董事长王明悦头疼不已。
产业人才的流入,让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硫酸钠可以制备成生产重要原材料碳酸氢钠,既解决了循环利用问题,又节省了采购成本。
人才效益明显,但如何让企业既“养得起”人才,又让人才“吃得饱”?肥城主打集约用才,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技术资源,建立健全产业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发挥人才使用最大效能。
采取“人才技术团购”方式,让企业共享高水平专家,大幅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目前,肥城市已组织全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专家500余人次参与技术服务,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15项。
2023年,肥城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成为泰安市首个入选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到目前,该集群内共纳入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共137家,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名单前10位。
“泰山锂谷”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人才引领示范区是肥城市引才用才的缩影,产才融合正在成为肥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肥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5.6亿元、增长6.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49亿元、税收45.25亿元,均保持平稳增长。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